南管戲傳人吳素霞 登錄中縣首位傳統藝術保存者

 

【記者楊川欽清水專題報導】

南管戲傳人吳素霞,開啟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新紀元,登錄台中縣首位傳統藝術保存者。

吳素霞出生於一九四七年,自四歲起跟隨父親吳再 全 先生習唱南管音樂唱腔,八歲開始學習南管中「下四管」的敲擊樂器,十歲學琵琶及三弦,十六歲時,由於酷愛文學,無法忍受學校制式教育,即輟學在家勤寫小說,希望成為作家,未料因緣際會成為南管戲演員,學習梨園戲,身段師承徐祥、李祥石兩位師父;音樂唱曲師承翁秀塘、陳令允、陳璋榮。


雖然師父李祥石希望吳素霞專心於前場演戲,但基於對南管樂器興趣濃厚,常默默觀摩李祥石後場鼓藝,並將複雜的鼓點牢記在心,自我摸索方式學會擊打南鼓(壓腳鼓,或稱足鼓),因其孜孜不倦的習藝過程,造就她通曉南管各項樂器,專攻唱工、戲劇及南鼓,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皆全,是台灣少見「南管達人」。


南管戲曲可區分為樂與戲二大部分;南管樂為器樂演奏曲,由數齣組成一套,共有四十八套;「曲」屬清唱曲,或獨立曲調,或由數種曲牌、詞牌構成;「譜」則屬標題音樂演奏曲,由數節樂章合成一套,共十六套,南管樂音韻古樸柔美,節奏細膩,曲式嚴謹,仍保存古老五音,兼有豐富的曲牌、詞牌,特殊執拍法及古音聲腔等特色,結合了音樂與文學的藝術性。


而南管戲,亦包含梨園戲與 九甲 戲;梨園戲又分大梨園與小梨園,大梨園包括「上路」與「下南」,俗稱「老戲」;小梨園又稱七子戲、七色班;三個流派各有自己的十八棚頭,小梨園分生、旦、淨、末、丑、貼、外七個行當,以生、旦戲見長,獨立的聲腔「泉腔」,以及獨特的表演程式,音樂源於南管音樂,打擊樂以「南鼓」(壓腳鼓)為主,由於歷史悠久,師承謹嚴,至今尚保留許多質樸原始劇目,可說是現存最古老傳統劇種。


吳素霞在南管音樂活動與南管戲方面,均有長期的演出活動經驗,從整絃排場相互拜館的館閣活動,或是國際性交流演出、社會化文化性演出,演出經驗資歷相當完整,民國五十六年起從事南管音樂及南管戲的教學工作,民國七十三年執教清雅樂府,民國八十二年創立合和藝苑南管音樂、七子戲團,民國八十五年起擔任彰化縣南北戲曲管之南管駐館教師,不僅南管戲曲表演技藝精湛,傳藝經歷亦極其豐富,民國七十七年獲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為國寶級藝師之最高榮譽,而近年也將南管戲曲引入校園,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音樂系等。


新版文化資產保存法自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正式施行,其新增傳統藝術保存類項,內容包括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二大類,南管戲曲屬傳統藝術項;為保存台中縣傳統表演藝術,台中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於今年 二月二十四日 開會審議,經審議委員討論,南管為歷史久遠之傳統表演藝術,深具文化藝術價值。兼有音樂及戲劇特殊性與至今仍保有傳統精神之地方性意義,已逐漸失傳,有待保存並加以傳承,而吳素霞於數十年來於南管藝術傳承貢獻卓著,且專注於該項傳統藝術,表現傑出,值得登錄。


台中縣文化局陳志聲局長表示:「傳統藝術」是新增保存項目,其在傳統表演藝術分有戲曲、音樂、舞蹈、雜技、藝陣等項,早期這些技藝皆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而隨著時代變遷,已漸散佚,且有斷層危機,台中縣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吳素霞為保存者,即是賦予一法定位階,是地方政府認定的傳統藝師,未來也將建議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也將逐年補助傳習經費,透過傳習、成果表演等方式,保存「南管戲曲」這項難得傳統表演藝術。

 

 

本報導引用於~~

台灣新聞報Taiwan-News Post  刊登日期:2009-06-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ed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