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8/21()10/16()

展出地點:

《非畫廊》台北市長安東路一段4-12  02-25620709

開放時間:

週一~週五10:00-18:00(假日請以電話預約開放0966510709)

 



 

 

 


 

蛹化成蝶--張富峻的繪畫轉化歷程

薛淑麗

 

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始祖波赫斯在〈彊記者阜孽思〉小說中,創造了一個打開五感知覺的角色,經常處於靜觀與默思狀態的主角,眼中所見的自然是渾然一體且歷歷分明,萬事萬物在他眼中顯得繁複且鮮明強烈。他記得每一座森林每棵樹上的每片葉子,以及每個時刻不同角度的狗,更能鉅細靡遺重述觀看的記憶。

這個故事暗示著當一般人以概念化符號的方式去除現象個別差異,來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時,便放棄藉著默觀來錘鍊宏大整全的心靈境地,與之相反的,張富峻的藝術主體則傾向建立精細混雜中分明真切的、充滿變化交融可能性的世界觀裏

 

山靈秘語:「山自有靈

張富峻認為要認識山,就得先去除功利心,去除自己的私心,學習去尊重一座山,才能看到無數的細節。

山林是個遊戲場,張富峻就像個小孩常常在裡頭嬉戲漫遊,當感到有個亮點使他注意便停下來、蹲下來、坐下來、甚至是躺下來,看著、感覺著、包含著、融解著,讓那亮點由小而大、由粗而細、由淺而深,悄悄進入生命裡頭孵育發芽。

當肉眼破開了現象的山林,看見了雜然又分明的精微內在,便從一片模糊的融合中靈視成象、靈視成境界。張富峻在無心之心下體驗到無數的細節因著山無窮不息的氣機而生,山中萬物也正以微妙的聯繫互相成就:

「當我們看到石頭上或斑駁或發亮的青苔時,便會察覺到光影的移動,意識到原來一塊石頭、一支草、一小小片苔蘚都自發靈光在應和著陽光,共構成鮮活豐富的動態世界,這就像混沌理論指出的要義,有無數個敏感條件正在彼此共鳴成不定性的複雜狀態。」在樟樹花下仰頭注視著或淺或深不同層次綠葉,如詩人般說著他的山靈秘語。

 

雜揉消化:「靈視成象」

童年花蓮山間成長經驗使張富峻建立渾融又分明的「看」的方式,自然山林打開他的靈視能力,使得他能避開台灣特殊政治環境所造成的中西古今系統駁雜混亂的學習窘境,孵育內在型繪畫,依憑「山自有靈」的泛靈論生命體驗,走上建立個人藝術生命主體的道路。

從東海大學大四1989年開始,將近十年的時間他回歸到自己生命的感動,將內化後顯現的夢象、詩象當作創作動機,不依靠中外古今流派或主義,不強調強勢的表現力,也不特別突出某一種形象或技法元素,依循著在山林中漫遊所獲致的敏感性與洞察力,發展出對應性表達的繪畫,呈現出無法被定位、多樣性的創作風貌,這些帶著濃濃抒情味道的意象型創作,攜帶著作者的詩人氣質。

「草澤」(1992年)的沼澤意象歌唱著萬物滋生的豐美氣息;「河流」(1993年)表達時間反復又再流逝的迴環現象;「夜闇」(1993年)是張富峻漫步日間田野所看見的農人勞動景象,到了夜晚光景置換後,天星閃爍,繁露濃密,螢火蟲提燈竄遊與生氣勃勃的蟲聲交織成田園的迷離世界,使東方媒材的水墨積澱出含蓄優雅的審美感動。

1994年張富峻在絲路之旅敦煌石窟中,被壁畫線條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力量感動,引導他突破現象觸發的「詩」意識,轉向了書法筆線半自動技法的自我覺察的訓練過程,1994--1997年「素寫系列」,如同探針般持續測量內心情意的刻度。

 

自建體系:「圍碁結構法

就像冬天釀酒,生命在充分的吸收消化能量後,還需要經過醞釀與發酵的階段,才能圓熟地發散出香氣,而不令人聞之飲之辛澀。對張富峻而言,1999-2008年就像這段釀酒期,他童年眼中「看」的世界,為他預備了未來走向自我追尋、整合、建立的道路,他朦朧地感覺生命域有其大、有其美、有其靈,恍如光持續地照見他追尋的路途。

這種往復探索就像釀酒時必須先經過苦澀階段才能圓熟散發魅力,在不確定中持續朝著微光前進的姿態,說來是沈潛的、內斂的且苦惱的。他認為在作品不成熟前任何的讚譽肯定都無法讓自己安心,別人眼中誠品畫廊展覽的成功,反倒讓他更加警覺地退回山林,過著他人看來是隱居的生活,探索著繪畫世界的可能。

張富峻揚棄了使他頗受重視的抒情詩意情態的意象型創作,1999年作者創發了「圍碁結構法」,進一步運作類似禪畫般覺知而敏銳的書法線條,紀錄這顆心在限定性空間中不放逸、不馳逞的隨機隨緣觀照過程,並從中蓄積養氣以及定靜功夫。

這種出於自建體系的內在需要,創造了非傳統的、非具象的全局繪畫觀,畫面構成的四方紙材化為演示場域,以毛筆的半自動性書寫生發出往中心性結組的旋律氣機,循「角邊中結構法」形成一種內抱式空間,並在全局演示中帶出迴環照應的山林格勢,讓意識活動與生命能量逐漸向內集中摶抱,因而產生寧靜幽遠的精神世界,這是結蛹,是春蠶吐絲,是蛻變前自我蓄積力量與澄明心境的功課。

彷彿是自己甘願套上牛軛,山林中積澱的靈視成象能力,與運用圍碁結構法探索空間結構,兩者互為前景或背景的,展開畫面反覆辯證的過程,而有「體勢」、「清象」、「密林」、「流風」等系列創作。

 

蛹化成蝶:「以靈視靈

2009年,張富峻從蛹中蛻變成蝶,這種在曠野中體會到的「美」,終於找到適當的形式呈現,爆發了「山光」、「靈動」、「飄颻」系列,恣意灑脫的線條與多層次的墨色,使人感覺到山林的光正透過線條、顏色、墨氛、質感顯示出蘊含著天地與人互通時的存在感,呈現「山有靈,自發光」的靈視經驗。畫面流露的整全渾樸以及點線的靈動特質,是因為每個部分都在對應,而無數個對應構成自然的體現,這正是張富峻「以靈視靈」的新抽象造境繪畫。

畫家是能看見自然的生命變化中各種各樣的對應關係的人,他了解道是不能分割的,「以靈視靈」,當他能領悟到一棵樹、一片葉、一朵花都有靈的存在時,便會以尊其為重、為貴的態度親近她。正如張富峻的藝術主體懂得尊敬時間,經過十年消化和十年蟄伏來等待蛹變成蝶。

在展翅慶祝任遊前,有開封酒甕的慎重心意,讓我們與他一起將熟成的甜美,一口口啜飲滿杯。

 

刊登於《生活觀》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ed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